在那個年代,做男模不是被光環(huán)圍繞,反而有點“不務正業(yè)”。作為第一批“吃螃蟹”的人,貢海濱的“另類”選擇,遇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。和他一樣,幾乎每一個登上北京飯店T臺的模特,都是頂著父母和單位的巨大阻力走上去的。“我們在里面排練,外面就有父親拎著棍子要打斷孩子的腿。”貢海濱說,當年和他一起被法國人挑中的其實還有張鐵林,可還沒走秀呢,張鐵林就開溜了。
從T臺退休后,貢海斌還曾成立了廣州第一支職業(yè)模特隊?,F(xiàn)在的他雖然早已遠離天橋,但仍熱心出席模特界的各種活動,不時給一些模特大賽當當顧問。
在貢海斌眼里,中國的模特不像模特,倒像藝人,而模特培訓也還不夠?qū)I(yè):“我們被規(guī)定每天要走8里路。法國的老師說,走到200里的時候,我們就會覺得走路是件多么快樂的事?,F(xiàn)在的模特哪個受過這么扎實的基本功訓練?”

胡兵與胡東
上世紀90年代 代表人物:胡東
中國模特走出國門參賽 “做模特不光是看外形,還要有獨一無二的氣質(zhì)”
杭州人胡兵胡東兩兄弟,絕對算得上是中國男模的代表人物。24年前,16歲的胡兵一個人從杭州來到北京,從推銷員做起,到獲得了“第一屆全國青春健美比賽”男冠軍后,終于抵過世俗的偏見和傲慢,令中國公眾對于男模有了一個啟蒙性的認識。而他的哥哥胡東,也在北漂之后闖進了模特圈,坐上了“世界十大男模”的交椅。
上世紀90年代,中國人對男模已經(jīng)不再那么陌生,在經(jīng)濟浪潮的推動下,越來越多的服裝秀和一些林林總總的模特大賽,也成了新人嶄露頭角的好機會。胡兵就是在一次服裝秀上被人發(fā)覺的。
1997年,在一幫朋友的說服下,胡東偶然客串了一次服裝SHOW。他冷峻的表情和不算學院風的臺步,引起了大家的注意。回憶起這件往事,胡東認為自己的走紅有些“莫名其妙”:“我的表情和神態(tài),不會那么專注和投入,人的情緒都會從你眼神中傳達出來,可能這樣的感覺比較吻合當時走臺那些服裝的概念,模特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只要有風格,就會與眾不同。”
中國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迅猛,也讓中國的模特多了許多和大牌接觸的機會。同樣是在1997年,GUCCI在北京開時裝發(fā)布會,要挑兩名中國男模,胡東至今還記得那個英國設計師老頭兒在看過他的表演后,把他單獨叫到了洗手間里,讓他脫得只剩下了三角褲,還拿把尺子把他的身材上下左右量了個一遍后說:“就是你了。”兩年后,在1999年度中國男模精英大賽上,胡東奪得冠軍。
胡東坦言,上世紀90年代,越來越多的大賽給了很多模特鍛煉的機會,也開拓了大家的眼界。很多人都意識到做模特不光是看外形,還要有獨一無二的氣質(zhì),有才藝,更要堅持職業(yè)化的道路,這樣才會被商家選中。